聖嚴法師的四它,
指是在面對生活中出現逆境/困難時,
心裡上該擁有的智慧:
面對它
接受它
處理它
放下它
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
生活中難免出現逆境,我經常勸勉大家,處理棘手的問題時,
應該坦然地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;
也就是說,遇到任何困難、艱辛、不平的情況,
都不逃避,因為逃避不能解決問題,
只有用智慧把責任擔負起來,才能真正從困擾的問題中獲得解脫。
面對煩惱的方法
如何面對問題?
即是告訴自己:任何事物、現象的發生,都有它一定的原因。
我們不須追究原因,也無暇追究原因,
唯有面對它、改善它,才是最直接、最要緊的。
很多人都說,我是好人,為什麼我還要遭受這麼多的苦難?
我們要知道,有物質之身就有果報、就有障礙,如同有山川大地,
就有風雨雲霧。大修行者也要受果報的,佛陀曾遭大石塊擊傷,
也曾罹患重病。但是果報和障礙未必會招來煩惱,
大修行者跟凡夫的差異就在於此。
凡夫被自身的遭遇所苦,信心就會退轉;
大修行者可以放下自我,不被煩惱所障。
我們學佛,就是要學習佛的智慧,清楚辨知煩惱的緣起,
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。
因果必須配合因緣。
對於任何情況,如果能夠改善它,當即予以改善,
若不能改善,便面對它接受它,絕不逃避,
但是要盡力改善。逃避責任,逃避果報,
是不合算的,改善情況才是最聰明的。
經過計劃的事物也不一定完全可靠,
也會發生意料之外的情況,這時候就應該要接受它,
然後想辦法處理它,因為,因緣就是如此。
所以,如果期待計畫好的事在過程中發生問題,
不必傷心也不必失望,應該繼續努力,促成因緣,
還是有成功的機會;
如果經過詳細的考慮,判斷因緣不可能促成,
那也只好放下它,這和未經努力就放棄是截然不同的。
放下自己也放下別人
放不下自己是沒有智慧,放不下別人是沒有慈悲。
能作如此想,對一切人都會生起同情心與尊敬心。
同情人家也是具縛的凡夫,尊敬人家也有獨立的人格。
平常生活中,禪如何教人安心呢?
禪的態度是:知道事實,面對事實,處理事實,然後就把它放下。
無論遭遇任何狀況,都不會認為它是一件不得了的事,
如果已經知道可能會發生什麼不如意的事,能讓它不發生是最好的;
如果它一定要發生,擔心又有什麼用?
擔心、憂慮不僅幫不了忙,可能還會令情況變得更嚴重,
唯有面對它才是最好的辦法。
我常常遇到一些好像正被困在火海中的人,
來向我求救。通常我會輕聽他們的問題,
知道他們所焦慮的什麼,但不會將他們的焦慮,變成我自己的夢魘。
我給他們的建議有一個原則:
對感情的問題,宜用理智來處理;
對家族的問題,宜用倫理來處理;
即使發生了不得了的大事,也應用時間來化解、淡化;
如果真是無法避免的倒楣事,那只有面對它、接受它;
能夠面對它、接受它,就等於是在處理它,
既然已經處理了,也就不必再為它擔心,應該放下它了,
不要老是想著:「我怎麼辦?」
而是睡覺時照樣睡覺,吃飯時照樣吃飯,該怎麼生活就怎樣生活。
(本文摘自聖嚴法師著作《念佛生淨土》、《禪與悟》、《禪鑰》、《人行道》、《動靜皆自在》)
文章來源:
http://www.sinc.sunysb.edu/Clubs/buddhism/xinwusiyundong/54-it.htm
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
我想我可以作到"面對"、"接受"、和盡力作到我認為的"處理",
但卻始終無法作到真正的"放下"。
已經完成的事就算了,大抵上,還是可以在事過境遷後"放下",
可是那些還在"處理中"的,卻很難。
處理完的事,理當很容易放下,
但正在處理中的,即然已經找到解決之道,
那麼也就該應該把心態回歸到正常,吃飯時就照常吃飯,
睡覺時就安心睡覺,不用再時時掛念著了。
"放下"二個字說的簡單,可是作起來卻很難,
人的內心和潛意識實在是很難控制的一種東西,
有時候就連自己也無法把握。
否則怎麼父母還是會掛念著晚歸的孩子,
員工因為擔心作不完美的報告而失眠,
還有看著股票大起大落而心情大受影響的投資人..
有些事即使告訴自己一千萬次,
心頭沒真正放下,就還是沒辦法放下。
但怎樣才叫真正的放下呢?
我想,在真的可以放下的時候,
人的心裡自然就會懂了、明白了;
因為在那一瞬間會覺得輕鬆許多,
很自在,很自由。
像是本來被什麼給束縛著,
卻忽然被鬆綁似的。
心大口大口的呼吸,
貪婪的接受著忽然間降臨的無壓力狀態..
也難怪聖嚴法師說,
放下,是放下自己。
正因為人的內心只有自己才能控制,
所以是束縛著自己,
最後鬆綁它的...也是自己。
那麼,有趣的是,
在一開始的時候,為何你要選擇這麼作呢?
- Feb 28 Sat 2009 19:31
.面對 接受 處理 放下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